序
来日已半年,心境上出现了很大变化,生活上也姑且过了新手期,可以斗胆宣称自己有点日老嗨的雏形了。
想到哪写到哪。
铁路
JR
JR:旧日本国有鉄道在80年代分割民营化,拆成:
- JR北海道
- JR東日本(関東)
- JR東海(東海道)
- JR西日本(近畿、山陽)
- JR四国
- JR九州
生活在东京,平时只会接触到JR東日本。
JR東日本发行的交通卡叫 suica,东京还存在另一种交通卡 PASMO。两者最大区别是:如果你的定期券乘车区间没有任何JR车站,就只能买PASMO。我现在就是用PASMO定期券上班,日常出行用suica。
JR在首都圈比较重要的线路:
- 山手線:环状线,内外差异明显。山手线东部主要是東京駅、上野駅,西部是三大副都心:池袋、新宿、澁谷。环内基本只有JR和地铁,而东京的私铁大多以三大副都心为起点,把人从西东京、埼玉、西南地区拖进来,日常出行总要经过这三大站。
- 中央・総武線:名字是两条线,其实物理上是一条线直通。御茶ノ水駅以西是中央線,往西東京、高尾山方面,以东是総武線,往千葉方面。这条线高峰时段的人流量堪称恐怖,当然东京没有不恐怖的线就是了。
- 京浜東北線:南北贯穿东京,常用区间是赤羽〜横浜。
- 埼京線:同样南北贯穿东京,京浜東北線在山手线东侧并行,它在西侧。两者在赤羽、大宫会合。特色是通埼玉,车厢里常有抽象生物,臭气熏天,高峰期更是惨不忍睹。
- 東海道本線 / 横須賀線:品川・大崎往南,负责把人从南边拖过来的两条线。
在这些基础线路上,JR还会加开贯通线和大站快车线。横向的是中央線特快,纵向的是湘南新宿ライン(西側)和上野東京ライン(東側)。
列车速度从慢到快大致是:
普通・急行・快速・特快特急・(各种片假名牛逼名词)
居住在中央线沿线,或者经常去机场的,对这种分级大概早就熟悉了。
東京メトロ
听名字很像官营地铁,但其实是私铁。当然本来是为了整理整顿才从官家分出来的。遗憾的是我并不是東京メトロ沿线住民,出去旅游又不常坐,知识很少。
副都心線是最后一条盖好的地铁,沿线姑且算是穴場。比如住在要町,虽然看起来平平无奇,但副都心線去新宿涩谷、有楽町線去市区,异常方便。
都営地下鉄
東京都交通局が運営する地下鉄。总共四条线,人流还可以,奈何摊上都営大江戸線这个赔钱货,整个地铁系统是赤字运营。
特别吐槽一下都営大江戸線,挖的确实太深了,下好几层电梯,步行200米都算常态,难怪没人坐。
下面再简要介绍一下我稍微了解的私铁。
東武東上線
从池袋出发往北的线。東武的摇钱树,奈何整条线路的运营完全看不出来是摇钱树,列车破,车厢脏,全线踏切,早高峰出了个事故比地狱还地狱,非早高峰时期小站又有可能20分钟来不了一辆车,总评就是垃圾。但凡有点钱都不要选这条线沿线。(我没钱)
西武新宿線
偶尔坐坐。比较知名的是新宿〜高田馬場区间因为在都心地表并且有个大拐弯,运行速度都是龟速,乘客多在高田馬場上下。
京王電鉄
整体印象就是从新宿和澁谷往西边去的线。沿线踏切也多,但毕竟是西東京,风景和设施之类的比北東京/埼玉还是好 8964 倍。
京成電鉄
成田机场线。去成田机场的话必须坐,不坐不行。
京急電鉄
羽田机场线。这边也是,不坐不行。偶尔去横浜以南也可以坐京急本線,风景悦目。
みなとみらい線
没几个站,但去横滨经常坐。馬車道駅值得一看。
東急線
不是沿线住民,但大家评价很高。类似于阪急,ビジネス向けではなく住民向けなので、沿線住民から古く愛されてるって。从横滨出发一直开到東武東上線,想来是做了不少功夫的。
剩下的就是各种小火车。名义上叫新交通,说白了就是没钱拆迁没法盖地铁,于是退而求其次弄点无人小火车。现在到处都是。嘛,都大差不差。
日本的 Apple Pay
一、卡组织
第一档VISA
MasterCard
第二档JCB
American Express
第三档Diners
Discover
论外银联
中国大陆发行的非银联卡不可以绑 Apple Pay,不是国行手机的问题,也不是国区账号的问题,谁来都不好使。
推荐的搭配是 VISA/Master + JCB。一些成人网站无法使用 V/M,而 JCB 的覆盖率又确实不如 VISA,所以还是得各备一张。
二、非接触型決済
这里具体细节我也不是很清楚,只讲我的大概印象和经验之谈,下面说的很多东西都不准确。
先来看一张图:
左上角是各信用卡自带的一拍即付(タッチ決済),无需插卡,在感应器附近拍卡就行。这种支付方式是国际通用规格,中国发行的信用卡基本也都支持。认准那个跟 WIFI 一样的标志。
但是日本还同时存在自研的无接触支付方式。也就是上图中的 ID、QUICPay,以及最下面一行的各种交通IC,它们使用的是日本独自开发的 Felica 技术,这个技术比国际通用的タッチ決済要快,更适合日本各大车站恐怖的高峰期。
Apple Pay 刚进入日本的时候,是和 ID 和 QUICPay 两家合作的。当时在 Apple Pay 里面绑卡以后其实用不了タッチ決済,而是用的这两家的技术。而后来才真正支持タッチ決済。因为这一前一后的关系,日本的信用卡普遍同时支持两种支付方式。 所以你会看到一般的日本信用卡添加到 Wallet 以后会出现以下图标:
这代表这张卡同时支持两种非接触支付方式:ID 和 タッチ決済。(顺带一提 ID 下面多了一个 DEBIT,这表示使用 ID 时链接的是该卡的 DEBIT 账户)
为什么要讲这个区别,其实本没必要讲。现在タッチ決済普及率也很高,大部分新卡和Apple Pay 都能直接用。
但偶尔有些卡绑了后没有タッチ決済图标:
这张卡虽然有 MasterCard 的标志,但是没有タッチ決済的标志。实际使用中,这张卡只可以使用 ID,而更为普遍的タッチ決済则无法使用。
三、交通卡管理
Apple Pay 添加交通卡后,进站时不需要每次双击电源键呼出,直接将手机靠近闸机感应区即可,这个功能叫“快捷模式”,自己在设置里面确认一下这个功能是否打开就行。
但如果你同时用两张卡(去公司用 PASMO 定期券,出门用 Suica),这两张卡只能有一张开启快捷模式,这时候就觉不便了。比如把 Suica 设成快捷模式,日常出门玩没问题,去公司的时候就得手动呼出 PASMO 进站。
一般解决办法是再买个 Apple Watch,然后手机和手表上分别设置不同的卡。
Well…
四、nanaco
711的自助打印机只支持两种支付方式:现金和 nanaco。
nanaco 是 711 发行的电子钱包,光看一般介绍你可能以为必须在线下申请一张 nanaco,然后在 711 店内充值才能用……其实不需要,就像 Suica 一样,Apple Pay 也是可以发行数字 nanaco 的。只需要下载 nanaco App,注册账号,按提示走完就行。
充值也不用 711 信用卡,Wallet 里点开 nanaco,直接用 Apple Pay 绑的其他卡充值即可。
如此一来,使用 711 自助打印机的时候,直接用 Apple Pay 的 nanaco,就不用单独换零钱了。
邮政与快递
每个人的住所都不一样,也不存在绝对通用的规则,说一些我日常生活中总结的经验。
收快递的四个常见位置:郵便ポスト
、宅配ボックス
、玄関前
、本人
能塞进郵便ポスト
的通常会优先放进去,放不下的,默认也不会放宅配ボックス
,而是联络本人签收;如果不在家,会收到本人不在連絡票
。
想让快递员使用宅配ボックス
,需要在日本郵政、ヤマト運輸、佐川急便各自的系统中主动设置。我的情况是,日本郵政要填一张明信片寄过去;ヤマト和佐川则可在线申请。
有些邮件必须本人签收(比如银行卡、政府文件等),有些还会需要出示在留卡。(根据我的经验,外国人掏出 my number card 也是不好使的,必须是在留卡)
一般的マンション,非住户是进不来的,快递员会按门铃等你远程开门。但亚马逊比较特殊,因为货多,快递员可能顺路被其他住户放进来,就直接把包裹放你门口了。按理说日本邮政也能做到,但没见过他们这样做。
关于本人不在連絡票
:拿到后,请老老实实预约一个你一定在家的时间再投。日本郵政一般要求7天内完成重投,但不限制次数;亚马逊则最多重投3次。虽说次数不少,但还是尽量一次成功,大家都省事。
我日常在煤炉上购物,名字填的都是假名(田中ピ太郎这种)。日本郵政有一套住址与姓名的对照表,如果你忽然瞎起一个系统里没有的名字,他们不会直接投,而是会先投一个纸片问你究竟是否是田中ピ太郎这个人。这个流程是有点令人忍俊不禁的。
发快递
遗憾的是我还没有发过。此部分留待日后补充。
(最後)公共场所的一些规则
这是一个动态列表,或许永远不会完结
电车人多的时候,请把包放到自己的胸前。
电车的优先坐席和轮椅空间是给真正有需要的人使用的,有点人会尽量不坐优先坐席。但是在人多的时候,为了给后来的人留出站立的空间,能坐就坐吧。
东京电梯靠左站,站右侧需要快速通过;大阪相反。
箱式电梯。如果自己先进,请按住电梯的开门按钮,防止后进的人被夹到。出电梯时,自己也是按住开门按钮,等待其他人出门以后,自己最后出。电梯总体遵循先进后出,后进先出的原则。
进入不熟悉的餐厅最好先看一圈,如果有「食器返却口」,吃完后的餐具最好自己放到那里。
没有红绿灯的小型路口,汽车会主动让行人或自行车先通过。而后者一般在被让的情况下加快步伐通过,同时向司机方位微微点头
优衣库的试衣间是要脱鞋才能进的。
书店里买漫画,先看一眼是否贴有sample标记。
富田食堂,吃完貌似会问要不要加柚子汁。那句日语没听懂,但总之说「大丈夫です」